一枚比米粒还小的芯片,可能就是一只“看不见的眼睛”,让你的服务器、显卡、AI计算卡在千里之外被实时定位、监控,甚至远程锁死。
近期,多家外媒和业内人士爆料,美国政府正悄悄在部分出口的高端芯片和计算设备中嵌入追踪器(tracking devices),这些装置能够向美方发送位置、状态和使用数据——它们不是为了追踪货物流通的商业安全,而是明确针对防止尖端算力流入中国。
追踪器并不是什么科幻黑科技,而是现成的物联网监控方案的延伸。它可能以两种方式存在:
硬件嵌入:在GPU、AI加速卡、数据中心运算模块或整机服务器中,额外植入低功耗传感模块和定位芯片(GPS/北斗混合)。这些模块可通过卫星或网络回传数据,定位设备最终安装在哪里。
固件/软件绑定:利用芯片固件(Firmware)层植入远程检测程序,每当芯片接入网络时,便会向指定服务器回报型号、序列号、IP地址及地理位置。
外表看,你买的是一块正常的NVIDIA H100显卡;实际上,它可能在出厂时就带着一颗“忠诚的眼睛”,永远向美国出口管制部门汇报你的动向。
这意味着,即便芯片经过第三方转手、转运、甚至走灰色通道进入中国,美方依然能在第一时间“看到”它落在哪里、被谁用。
过去两年,美国已经通过多轮芯片出口管制,将高端AI芯片(如NVIDIA A100/H100系列、AMD MI250、MI300等)列入禁售清单。即便是专为中国市场性能的“A800/H800”,今年也被列为限制出口对象。
这些灰色路径让美国的芯片封锁出现漏洞。于是,美国商务部、国防部和情报机构决定——不光封锁出口,还要在源头加锁,让芯片变成“带着手铐”的商品。
科技主权受威胁如果关键运算芯片被美国实时监控,中国的AI研究、国防模拟、气象运算、材料计算等核心项目的硬件安全将形同虚设。
数据隐私风险芯片不仅可能上传位置,还可能收集运算负载、运行的软件模型规模等信息——这等于把你的科研进度暴露在对方视野中。
国产替代压力陡增美国用追踪器等于告诉中国:买到也没用,我可以让它随时变砖。唯一的出路是自主研发全栈芯片,从架构、制造到固件全部国产化。
欧洲担忧:德法企业担心购买的美国产工业设备被美方远程监控,影响商业机密安全。
中东戒备:阿联酋、沙特等国正大举投资AI和云计算,但如果芯片被嵌入追踪器,它们的算力主权将受制于美国。
东南亚反思: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芯片转运国也担心,这会让它们的自由港优势荡然无存。
可以预见,美国此举可能加速全球供应链的去美国化。正如当年斯诺登泄密事件导致欧洲推动本地化数据中心,这种“硬件监听”将让更多国家选择非美芯片方案。
加速国产芯片迭代高端GPU、AI加速芯片、自主服务器架构必须提速,即便短期性能不及美国,也要保障在关键领域可用可控。
构建芯片安全检测体系建立硬件安全审计机构,对进口的高性能计算设备进行拆解、信号分析、固件逆向,排查追踪器或后门程序。
多元化采购与联盟合作加强与中东、东南亚、拉美等非美盟友的算力合作,寻找可替代的芯片和制造能力,分散风险。
发展国产EDA与IP库不光造芯片,还要掌握设计工具与核心IP,避免在上游就被“卡脖子”。
美国已从“阻断出口”升级到“全面监控”,这是典型的冷战思维——不信任、不合作,只要可能对手获得优势,就必须先掐掉。
芯片不仅是工业产品,更是地缘政治武器。一颗GPU,可能决定一个国家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话语权。
而在这一切背后,是美国试图延缓中国科技崛起的系统性布局。如果说冷战时期的对抗是核弹与导弹的硬实力较量,那么今天的科技冷战,是在芯片、算法、数据上的无声较量。美国在芯片里安追踪器,看似只是一个小小的技术动作,却折射出一个大国在战略焦虑下的防守姿态。问题是——历史告诉我们,封锁从来不会真正阻止技术扩散,只会逼迫对手更快地走上独立自主之路。
芯片里的“眼睛”,也许会盯着中国,但更可能盯出一个摆脱美国技术束缚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