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第18届中国(深圳)国际物流与供应链博览会(下称“物博会”)在深圳举行,主题为“发现新机缘、构筑新链群”。本届物博会规模空前,展会面积近10万平方米,设有14个展区,吸引了近2000家参展商和26万名国内外专业观众,创造了历届之最,多种智能仓储系统、无人搬运车等展品在会场上流畅运作,展现出物流与供应链行业的最新技术和创新应用。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下,集装箱物流作为交通运输现代化的关键形式,对国际贸易发展起着重要支撑作用,其效率与安全性直接关乎供应链稳定及经济健康发展。据统计,我国随着集装箱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呈逐年增长态势。而集装箱卡车运输作为连接港口与内陆的关键环节,其效率和安全性也成为整个行业重点关注的焦点。
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对绿色物流和运输安全管理的重视,集装箱内陆物流运输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为进一步了解集装内陆物流运输对相关政策的响应以及其发展情况,展会后,记者有幸采访了深圳市集装箱运输协会副会长兼深圳市厚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创始人廖红球先生,作为集装箱内陆运输物流体系优化的推动者,他的双重身份构成独特视角:“企业家要解决今天的生存问题,协会领袖则要思考行业明天的生存方式。”
采访开始,廖红球告诉记者:“长期以来,国内的传统集装箱物流体系依赖端对端的运输方式,这种模式在效率、成本和灵活性上存在诸多弊端。端对端运输通常需要车辆在固定的起点和终点之间往返,中转环节多、装卸时间长,导致运输效率低下,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接着他指出,这种模式灵活性不足,难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行业要想可持续发展亟需打破这种模式。
2011年,在与全球知名航运企业合作中,廖红球结合这一行业痛点,他率先在行业内突破了传统的端对端运输模式,采用端到多端运输模式。这一创新举措并非简单的运输路线调整,而是对整个物流体系的深度整合。
“我们的目标是提升运输效率,保障货物安全,同时降低物流成本。” 廖红球说道。在传统端对端运输模式里,货物需要在多个中转点辗转停留,这不仅使得运输周期被拉长,还大幅提升了货物在运输途中受损的可能性。而这套创新模式,通过整合仓储与港口资源,达成各环节的无缝对接,极大地削减了中转环节以及装卸所耗费的时间。如此一来,货物从工厂启运后,能够更高效地直抵港口,为后续的运输环节争取到了极为宝贵的时间。同时,该创新模式依托订单驱动,大幅减少仓储需求,能快速回笼资金助力企业生产和运营,从而提升供应链响应速度与物流弹性。而减少的短途运输可以大大降低碳排放,契合绿色物流理念,有助于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当这套“端到多端”模式取得成功后,在行业内引发了全行业对运输效率提升的高度关注与持续探索热潮。合作企业相关负责人评价道:“端对多端模式极具开创性与实用性,也为我们的物流网络优化提供了全新思路。”
除了效率探索,面对长期以来行业普遍依赖“事故发生后处理”的传统模式,难以有效实现事前预警与主动防控,廖红球敏锐地洞察到政策导向与行业痛点的交汇之处,2021年,他率先将“雷达传感+自动刹车”技术融合应用于集装箱卡车,打造出“卡车防碰撞系统”。这一系统通过雷达传感器实时监测车辆前方的路况,当检测到潜在碰撞风险时,自动刹车系统会迅速介入,避免或减轻碰撞事故的发生。以往,驾驶员的安全主要依赖于自身的经验和反应速度,而人受生理和心理因素的限制,在疲劳驾驶等情况下,事故风险大幅增加。现在,“卡车防碰撞系统”为运输安全构筑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更为重要的是,廖红球的这项举措,与当年9月正式颁布的《安全生产法》修订条文高度契合,率先落实了企业主要负责人“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法定职责。随后交通运输部也相继提出“事前预防”导向与“标准化治理”要求,廖红球所构建的这套安全风控体系,已成为该政策精神的先行实践和成功范例。随后他在协会中积极组织培训,让更多的企业了解和掌握这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如今,该应用几乎已成为大型集装箱运输企业的标配。
效率提升与安全协同优化,不仅为集装箱内陆物流运输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更为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未来,期待更多行业先锋加入持续探索和应用新技术,引领集装箱物流运输朝着更高效、更安全、更绿色的方向发展,为全球贸易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支撑。j9.com官网